交流访问
八十中学师生赴德国奥希耶斯基交流学习

参与 体验 感悟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于2001年与德国奥希耶斯基中学结为友好学校,彼此互派师生交流体验学习。2014年11月7—21日奥希耶斯基学校派出师生来我校交流学习。2015年2月8日,我校高一学生在李秀梅、范晓琼老师带领下利用寒假前往德国奥希耶斯基学校回访,进行为期2周的交流体验学习活动。

交流期间,整个行程安排是上午中国师生进入德国课堂听课观摩学习,下午是中德师生共同进行德国文化参观体验活动,晚上是中国学生与彼此结对的德国学生回家体验德国家庭生活活动。整个过程的多名陪同老师是奥希耶斯基中学的不同学科背景老师和在这这个阶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中文班的奥希耶斯基中学的学生。

每天上午进入德国课堂听课观摩,中国师生的最直接和最大的感受就是德国师生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尊重和参与”:我们所观摩的课程非常丰富,涵盖语言类德文、英文和中文,科学类物理、物学和生物等。每一节课上,虽然存在语言障碍,但德国学生那一只只为争取发言机会高举的手臂、那一张张认真倾听同伴发言的笑脸、那一组组团队合作交流研讨和解决问题的热烈氛围,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师生之间共同营造出来的那种相互尊重与积极参与的氛围,让每一个教室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精神高度放松、身体与思维高度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享受课堂的积极状态。

不仅如此,在德国听课,我们不再是一个在一旁远观的教师,德国老师邀请我们跟学生一起真正参与整个课程过程。刚开始,我并不完全理解他们为什么要把我们当成学生让我们参与课程,而不仅仅是安排我们听课。后来我渐渐领悟到:面对我们学科背景不同还有语言障碍的老师,无论是让我们听一节生物课,还是欣赏一节艺术课,可能都只能调动和满足个别老师的兴趣和需求。但是,如果让我们都动手参与课堂,而不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情景就完全不一样了:自己当一回学生,才能站在学生角度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让我们作为学生参与课堂,既是对我们的尊重,更是他们对“在课堂参与是王道”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每天下午的参观活动,我们与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参观活动不再走马观花。无论是参观博物馆,还是参观学校,德国老师们都会让我们与参与社会实践的德国学生一起,提前将参观地方的资料收集起来,或阅读,或小组交流研讨,或图文并茂的给我们讲解,因为之前我们的准备,使我们在参观过程中不再仅仅是一个走马观花的角色,而是一个深度参与的过程。

在德国的日子,无论是课堂的听课学习,还是课下的参观活动,奥希耶斯基中学的不同老师,都在共同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参与吧、体验吧,领悟吧。他们把每个教育理论和实践策略,都通过课堂听课与课下参观让我们参与,在参与中让我们体验和领悟。

因此,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策略,而是从奥希耶斯基中学不同学科老师身上看到:他们人叹服的不是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有多么深厚,而是他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把自己掌握到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那种专注与执着:掌握了理论,就在每一堂课中全力去实践。真是“不虚此行”!


除夕中文课:中国老师指导德国学生包饺子认识中国文化
地理课: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达对主题的理解


老师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布置任务
中文课:我们与德国学生互教德文中文,并现场展示


德国学生开心晒小组作品
学生交换分享作品,每小组留学生提供咨询

参与式培训  体验式教学

范晓琼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有幸经历了两次出国学习的机会,一次是为期三周的英国牛津大学中学教师培训,一次是为期两周的德国友好学校师生互访。回想与对比这两次出国学习经历,一人一物、一草一木……,都在不同程度的冲击我的感官与心灵。当时间一点一滴流逝,什么是这两次学习我最持久的感受?

是牛津大学教育专家有关教育的理论培训?

是深入德国与英国的高中、初中和小学课堂,观摩他们真实课堂的的教与学过程,与两国的老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是参观大英博物馆与柏林大教堂,感叹他们建筑的恢弘气势?

都是,又都不是。因为上述这些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细节我现在回忆起来已经很模糊,唯一现在清晰的是:无论是大学教师课堂上的理论培训,还是到中小学教师的课堂观摩,还是课堂下著名博物馆教堂等的参观活动,他们真正做到了让我们作为一个参与者去体验和领悟,而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和观看者,这种贯穿全程的“参与式培训、体验式教学”与国内盛行的“讲座式”培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大冲击了我的感官和心灵。

去欧洲之前,我曾想:我到英国与德国究竟会学到什么?是最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策略吗?可是现在资讯如此发达,在家我也能阅读与聆听英国与德国最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策略。来欧洲之后,随着培训与参观一天一天进行,我与室友不断感叹:英国与德国的大学老师和中学老师,让人叹服的不是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有多么深厚,而是他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把自己掌握到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那种专注与执着:掌握了理论,就在每一堂课中全力去实践。真是“不虚此行”!

下面,我想分享我在英国与德国学习的几个片段:

一、大学老师的课堂:参与吧!体验吧!领悟吧!

第一天上课。上课之前,我跟室友说:语言问题和时差问题,会不会让我们整个课堂昏昏欲睡?

简短的欢迎仪式结束,我们迎来了第一位老师Don kershaw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What is a goodlesson ?

第一件事情,老师给我们分发了早已经准备好的小纸条,让我们从纸条提供的信息判断什么样的课时一节好课?(哈哈,我特高兴,咱听不懂,看懂还是比较easy的)在自己兴致勃勃把纸条排列时,我发现对面、左右没有一个老师因为语言和时差问题打盹的,一个个都跟我一样兴致勃勃的。让我不禁感叹动手的魅力!

接下来,老师又带着我们做了一个实验。一条有关于绳子的实验。老师把我们分成三组,第一组教师拿到一段文字,上面分为1,2,3条,清楚地写着,绳子的系法,第二组教师拿到一张图片(如上图),看到绳子是如何系在一起,第三组教师被Don带到室外,用两条真实的绳子,动手操作。我自己刚好被分在第二组,拿到图片以后,我们并不知道要干什么,但是大家一起热火朝天讨论,照着图片不断比比画画,最后明白活动目的是如何把绳子打成像图片上的那一个节。

15分钟过后,Don回到课堂,手里拿着绳子,分别让三组教师把绳子系上,结果可想而知,第一组教师完全不知如何是好,第二组教师因为看到了系法,于是跃跃欲试,先后三人进行挑战,结果失败告终,第三组教师,在不到5秒钟的时间里,迅速将绳子系好。


Don用这个例子生动的告诉大家: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同样一个知识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一节好课,一定是恰当的运用某一种教学方式。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又先后学习了How toplan active lessons ?和How assessment can help active learning  ? 24位教师被分成了五组,不断的进行交流、讨论、交换、展示、分享,大家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原来所认为枯燥的教育学的无限魅力。

Don kershaw老师一共给我们上了三天的课,我跟室友每天晚上回到宿舍整理笔记和完成作业时,总会有一项固定工作:从头到尾把Don kershaw老师每天设计的活动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学习一遍。一梳理发现,第一天有7项活动,第二天6项活动,第三虽然只有一个活动,但是个大活动,各组汇报。我俩不仅感叹:为什么同学们虽然时差没倒过来,课堂却一个睡觉的都没有,多亏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啊!

其实,不仅仅是Don kershaw老师,还有朱莉老师,他们每给我们讲一个理论,或一个实践策略,决不会直接讲给我们听,都会针对这个理论或策略设计相应活动,让我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去体验和应用理论和策略。

我跟室友感叹:如果他们的中学老师,一直是接受这样的“参与式培训,体验式教学”的话,自然而然,中学老师回到课堂上也会是这种方式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而接受这种教育教学的中学生,如果再成长为教师的时候,耳濡目染,他也会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去教育教学,良性循环啊!

二、中学老师的课堂:自己当一回学生,才能站在学生角度思考

在国内我们也参观过不少学校,一般都会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去听课。在英国与德国,我们也要听课,当我正为自己的外语发愁时,我突然发现,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德国,这次听课我的身份变了,我不再是一个教师,我成了一个学生,他们的老师邀请我们跟学生一起上课:

英国高中课堂:生物课——提取洋葱DNA实验。

老师先在黑板上讲解细胞的结构,接着讲解实验操作的步骤,然后,讲清注意事项以后,让我们分成5组,开始实验。我们兴致盎然,摩拳擦掌。我们组的教师在严格的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分工明确,有的在切洋葱,有的在看表格,有的在准备下一步的物品。


无独有偶,我们在这个学校还听了一节艺术课,起初以为会看到学生表演之类的,但结果跟生物课一样,艺术老师把我们当学生,让我们兴高采烈的玩了一节艺术课。

德国高中课堂:地理课——地型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德国老师先用英语给我们大致介绍了本节课他的教学目标:他课前让学生查阅了很多资料,本节课是让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文字、图片、表格等来表达本组所感兴趣的因素对地貌的影响,第一环节是组内相互深度交流,第二环节是各小组轮流交流,去分享观看和思考别的组的作品。整节课,我跟听课的李老师虽然不懂德文,但在观看与学生用英语解释自己的作品过程中,完全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我们听懂并理解了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德国初中和小学课堂:中文课——过年与包饺子

这两节课刚好是中国的春节前后:在小学听课是除夕,在初中听课是大年初一,德国老师的主题都是包饺子,同样是热情的邀请我们参与到课堂中去。小学课堂德国老师先是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些中国春节的习俗,接着就是包饺子,我们的任务是指导德国小学生包中国饺子;初中课堂德国老师先是让每一组德国学生先用5个中午句子给我们做自我介绍,接着让我们每一个中国老师和学生向德国学生学习5个德文句子做自我介绍,然后说给全班听,最后我和李老师上台指导学生完成了整个从和面、和馅、包饺子的过程。有意思的是,我在家不会包饺子,通过这两节课,我学会了包饺子。

开始,我并不完全理解他们为什么要把我们当成学生给我们上课,而不仅仅是安排我们听课。后来我渐渐领悟到:面对我们这一群学科背景不同的老师,无论是让我们听一节生物课,还是欣赏一节艺术课,可能都只能调动和满足极个别学员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例如:语文老师可能就很难对生物课感兴趣,也不一定能听懂。但是,如果让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动手参与课堂,而不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情景就完全不一样了,从镜头下,我们可以感受到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在积极参与!而我也相信,在这种积极参与下,每一个老师都在领悟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堂生物课,一堂艺术课,一堂地理课,两堂中文课,我跟同伴感叹:中学老师把大学教授的理论和策略用的真是到位啊。因为他们深深懂得:无论是中学生,还是作为一个学习者的我们这些教师,本质的学习方式都应该是让每个人都参与,都体验,才能更好的掌握所学并将所学学以致用啊!最能触动老师去改变的方式就是让老师自己去参与和体验某种教学方式,从过程中发现优缺点,他才会自觉的去选择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三、参观活动:不再走马观花

在牛津,在柏林,我们不仅仅是课堂学习,课下参观也安排的很丰富:国家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柏林大教堂、大屠杀纪念碑……

让我们感叹的是:无论是参观博物馆,还是参观学校,老师们都会提前将参观地方的资料收集起来,或让我们阅读,或让我们小组交流研讨,或图文并茂的给我们讲解,这样,在我们正式参观前,对要去的地方就会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如去某个学校,我已经知道他们那些情况,还有哪些是我最想了解的?如在浩瀚的博物馆中,我们会有目的和选择的去看一些老师推荐的画,由于前一天老师讲了一些看画的常识,这样我们很多老师虽然对美术一窍不通,但那天也看得津津有味,像模像样的发表见解。

还有一次参观牛津大学出版社,朱莉老师设计了一个小活动:给我们提供一堆有关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信息,一类图片是年代信息,一类图片是人物建筑等信息,让我们分组找这些图片联系与对应关系。刚开始,我们都不知所云,瞎摆一起,但慢慢的,小组越做越起劲,不断从字面、图片找联系。这个活动极大提高了我们第二天参观出版社的效率。

我跟同伴再一次感叹:他们组织的参观不再是走马观花,因为他们之前设计的活动让我们参与,使我们在参观过程中不再仅仅是一个参观者的角色。

在英国和德国的日子,无论是课堂的理论学习,还是课下的参观活动,无论是大学老师,还是中学老师,甚至是活动的组织者,都在共同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参与吧、体验吧,领悟吧。他们把每个教育理论和实践策略,都通过活动让我们参与,在活动让我们体验和领悟。

因此,我此行最大的收获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策略,而是如果我知道了一种理论或实践策略,我就应该尽我最大努力去做,去实践!因此,我对自己说:“ Dear  Joan : If  you  know , you must  try  your best  to  do !”

笑脸背后是尊重

李秀梅  

今年寒假,我有幸带学生去德国友好校交流学习,柏林教室里德国学生那一张张放松开心自信的笑脸,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播放着。德国学生那种内心的淡定和精神的放松,从教室里每一双宁静的眼神里散发出来,没有紧张和压抑,教室里的学生始终都是笑脸。即使是错了,也没有焦虑,真是让人羡慕不已。是什么样的教育让孩子们这样开心?让教室里的空气这样宽松?

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过这样一段内容,题目是“传送信封的绝招”,写到:有时候,学生会因为各种原因扰乱课堂秩序,为了在不影响整个课堂秩序的前提下及时制止学生的这种行为,你需要把学生叫到走廊上与他进行私底下的谈话。如果你要求学生跟你出去,有些学生会乖乖照做,但有些自我防卫意识强的学生则不会那么听话。这类学生知道自己惹了麻烦,但他可能不愿意听从你的安排,跟你出去。如果处理不当,他反而会在课堂上顶撞你,让整个事态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文章中描述的这种情景再熟悉不过了,书中的绝招是,找一个愿意为老师效劳的学生,给某某老师去送一个密封的信封,这个学生就是你想让他离开教室的学生,当他回来时你已经在楼道里等着跟他单独谈话了。其实这只是一个空信封,这个所谓的绝招只是为了在不与学生发生冲突的前提下将他叫到教室外边,私底下和他谈。这时,你面带微笑地跟他说:“谢谢你为我送信,但是在我们回教室之前,我想和你谈谈有关------”就这么简单!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的冲突,给孩子留足了自尊,他会更加顺利的配合你。

这种教学智慧的背后,其实是保护了学生最在乎的在同龄人面前的尊严,同时也保护了教师自己的尊严不受挑战,这是双赢的教育智慧。在任何情况下,保护每个孩子的自尊,帮助学生成长,这是他们唯一信奉的座右铭。有了这样的信条在背后,师生都时刻保持着最大程度的相互尊重,当遇到棘手的困难时,智慧的教师常常会迅速的从他们的锦囊里抽出一些善意的谎言,无论这善意的谎言是什么,老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帮助学生成功。

这正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做事要周全,说话要委婉,不要让对方觉得难看,要用温和的方式智慧的解决问题。

我在想,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有多少时候我首先考虑到要尊重学生的自尊?有多少次我是拉着脸大声呵斥学生?有多少次我是拍着桌子叫他们安静?这是我在德国听了一节中国老师教德国小学一年级的汉语课中的反思。

讲课的这位中国汉语老师面对孩子们的兴奋和吵闹,又有我们这些不一样的人来听课,压力山大,最后忍无可忍,又是大声呵斥又是满脸怒容,和德国老师的课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使我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同样是听课,春节那天,德国老师的音乐课,特地邀请我们去听他们乐团给我们中国师生准备的演奏。演奏过程中,有的孩子明显非常不熟练,时常拉错,孩子们嘻嘻的轻松的笑着,老师一边指挥一遍微笑着说,再来一遍,再来一遍,一直重复了三遍,终于完整的演奏下来那首乐曲,全体师生掌声响起来。老师没有任何不悦和批评,就像我们也是他的学生一样。那种感觉真好,当着客人的面出错,没有任何埋怨和不满,老师只有鼓励的微笑和耐心,确实让我们所有在课堂上的人都很放松和欢乐!不指责、不批评、不评判,只有鼓励和快乐!

微笑着工作,微笑着说话,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学生进教室,从容的微笑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记得南湖中园小学10几年前的大门口北侧的楼梯侧面墙壁,一张大大的笑脸,还有一行字:微笑着迎接每一天。那张笑脸有多么重要!在友好校交流期间,任何一个跟你打招呼的人都是先微笑后说话,倍感亲切和友善。

今天,我已经把“微笑着工作”写在便签上,贴在我面前的电脑上,让微笑和“送空信封的尊重”引领我完善自己智慧地工作和生活!

最后非常感谢教委和学校,能有机会让我增长见识,扩大视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


文字来源:    图片来源:    浏览: 21次